Navigation menu

新闻中心

世界中国学进入“共建共享共识”新阶段

中新社上海10月15日电 (记者 李树正)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5日在上海闭幕。以“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”为主题,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观众齐聚黄浦江畔,共同探讨中国学的历史逻辑、当代问题和未来方向。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指出,本次会议将以“四个启动”开启中国研究新篇章:发布《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繁荣发展研究:上海倡议》,号召学者加强合作;首期《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繁荣发展研究:上海倡议》 《中国研究》中英文版在上海发布,架起学术新桥梁中外对话; 《世界中国学: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》报告的发布,显示了中国学术界的信心;首次发布世界中国研究推荐书目,提供优质知识资源。威特表示,这标志着世界中国研究进入了共建共享共识的新阶段。 “国学不仅是对中国的研究,也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认识。”威特表示,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,认识中国应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背景下,认识历史延续性、文化交融性和思想创造力。 中国研究是历史研究,也是当代研究。张贯子 中国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社科院指出,会议期间,多位学者指出,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文化基因。中国的现代化是古代文明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 在当代中国研究中,现代化的中国风格是焦点。据此,本次会议设立了“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启示”分论坛。相信中外专家认为此举意义重大。中国的现代化方式打破了“现代化等于西化”的神话,为南方国家提供了借鉴。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国际研究院院长高金平认为,汉学是一门具有全球共通性、引发全球共识的知识:一方面,世界正在共同回答中国的问题,共同探索中国的成功密码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;另一方面,中国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,讲述中国方案。 基于数字时代学术发展的新趋势,应对国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会议热议的焦点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表示,在以“数字时代世界中国学的机遇与挑战”为主题的分论坛上,29位国内外学者发表了21篇高水平学术报告,3位学者给出了学术回应。报告中的研究可概括为思想反思、基础设施、人工智能应用、可信数据四个方面,体现了数字时代世界中国学研究跨越学科、国界、和时代相互促进。 同时,会议还反思了青年在推动国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研究所所长沉桂龙表示,新一代研究人员将以开放、跨界的创新态度重新定义中国。研究前沿,利用数字工具、田野调查和跨文化交流促进知识生产的更新。 “世界中国学大会主题多样,学者云集,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真正的思想碰撞,让大家都能获得新的知识。”复旦大学特聘教授、华美研究院院长张伟伟表示。 与会学者希望中国世界研究能够成为中外文明之间的桥梁,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鉴。在差异中求同存异,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。 (结语)【编辑:李岩】 您如何看待“软实力”? 中华文明建设为何硕果累累? 果实是否因为“科技与努力”而变得越来越甜?农业专家这样说 新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三代人的坚持,柯基是如何将沙漠变成“金山”的? 惩治射钉枪改装火药枪罪,最高法发布标准案例 形意拳藏合月,刚柔相济铸就武术精神 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如何联系? 长江是“江”,黄河是“河”。河流和河流有什么区别? 放宽公务员录用年龄释放出什么信号? 中国新闻联播评论:企业招聘也应放宽年龄限制 历时八年半的“国产潜艇”项目如期交付?台国防部长:难! 全国统一市场,统一在哪里? 税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 全球竞争打卡,中国好感度持续上升 陕西“南水北调”背后,唯有水才能引领经济 全国70%以上的炸鳜鱼都来自阳春小镇! 山水之间,在河流中读懂中国
上一篇:忙碌到银发的人:按时皱纹的“灯管人” 下一篇:没有了